7月31日下午,济宁市工人文化宫灯光璀璨。一场以"军民鱼水情,共筑强军梦"为主题的济宁市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文艺汇演在这里隆重举行。现场音乐震撼,军歌嘹亮,舞姿翩跹,朗诵激昂。近百名文艺工作者,用16个精彩节目,深刻演绎了一场军民鱼水情深的艺术盛宴。
演出在济宁市退役军人合唱团与八一军旗红艺术团气势恢宏的《红旗颂》中拉开帷幕。整场汇演精心编排为“烽火铸魂初心如炬”、“鱼水情深共筑家园”、“时代砺剑守护未来”三大篇章,以艺术的形式深情回望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生动展现新时代军民团结的动人画卷。
舞台上,《红旗颂》的恢弘乐章刚起,光影便铺开了烽火岁月的画卷。交响乐展示了一个民族从屈辱到崛起的辉煌历史。它是1921年南湖红船上的那抹红霞,是长征路上雪山顶上迎风猎猎的军旗,是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那是无数先烈用血肉凝成的信仰之旗,是湘江战役的炮火中未曾倒下的旗,是平型关大捷后插在山巅的旗,是渡江战役里映红江面的旗。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对应着一次不屈的冲锋,每一段抒情都包裹着对英雄的崇敬。它温柔如母亲的手,轻轻拂过硝烟散尽的土地。我们能从中听见沂蒙红嫂用乳汁哺育伤员的温暖,能听见淮海战役人民群众推着小车支前的真情,能听见百万雄师过大江时,船工老大在炮火中摇着帆船冲向对岸,打垮蒋家王朝的坚定!红旗的红,不仅是烈士的血,更是人民的情;它的飘扬,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剪影,而是军民并肩前进的力量!红旗的颜色,是用军民同心的热血与真情染成的;红旗的高度,是靠“鱼水情深”的力量托举的。
《微山湖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音乐响起时,芦苇荡里的船影仿佛从历史深处驶来,土琵琶的弦音里藏着铁道游击队员的勇敢和机智,更藏着军民并肩作战的勇气。板胡独奏《地道战》的急促弓弦,把人拉回千里平原的战场,那些纵横交错的地道,是人民群众用智慧筑起的长城,更是民族不屈的脊梁。当《铁道游击队歌》的节奏点燃全场,舞蹈演员翻飞的裙裾间,跳动的是青春的热血,更是代代相传的赤诚。
情景剧《乳娘》的灯光亮起时,舞台瞬间变得柔软而坚定。怀抱婴儿的身影,是战火中最动人的托举——敌人的铁蹄能踏碎家园,却踏不碎老百姓对子弟兵的爱。乳娘用乳汁哺育英雄后代,把最柔软的母爱,酿成了最坚韧的忠诚。而《阅兵》里铿锵的步伐,又让人看见新时代军人的挺拔脊梁。这两种场景在舞台上交织,像一条情感的纽带,一头连着硝烟中的守望相助,一头系着和平年代的血脉相依。京剧《红云岗》的唱腔刚柔相济,一句句念白唱的是“军民鱼水情”,道的是生死与共的誓言。
当《为了谁》的旋律轻轻响起,“你是谁,为了谁”的叩问,让在场的每个人心头一热。这问句里,有军装下的赤子心,更有千万百姓的真情。萨克斯联奏《解放军进行曲》一奏响,空气都变得激昂起来,仿佛能看见整齐的方阵走过长安街,看见界碑前战士的挺拔身影,看见洪水里那抹让人安心的橄榄绿。而《桥边姑娘》的轻快鼓点、《渔梦渔阳》的舒展舞姿、《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温柔合唱,则勾勒出和平年代的那些寻常的幸福。这些画面与烽火、誓言交织,让人忽然明白:正是因为有了那些负重前行的人,才有桥边姑娘的从容、渔阳百姓的安宁,才有了孩子们与春天的约定。
演出在《当那一天来临》的激昂歌声中推向高潮,那旋律里有警惕,有担当,更有自信与坚定。
铁血铸军魂,同心谱荣光。演出快结束时,舞台中央展示出一幅7米多长的横幅书法作品,那是我应汇演组委会的约请书写的“鱼水情深固我长城”八个大字。字数虽少,但字字千钧!笔锋里藏着深情,墨色里带着温暖。作为一名1978年入伍的老兵,“八一”是刻在生命里的印记:它是小时候父辈肩头的荣光,是长大后毅然从军的梦想,是军营里沉甸甸的使命,更是退休后心中永远的眷恋。“鱼水情深固我长城”八个大字,既是对这场汇演的总结,更是一位老兵对强军梦最质朴的注解。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变的是时代的模样,不变的是军民之间血脉相连的深情。这份鱼水深情,将永远流淌在中华大地的血脉里,成为共筑强军梦的最持久最坚实的力量!
这场“军民鱼水情·共筑强军梦”文艺汇演,不只是一场难忘的艺术盛宴,更是一次对使命初心的回望,对军民团结强军梦的致敬!
(图文:杨俊文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