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市场,店主王景峰正指挥工人打包玩具发往国外。谈及近两年的变化,他由衷地为一项改革点赞:“让我们经营户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扑在生意上。”王景峰口中的这项改革,正深刻改变着浙江千万经营主体的日常。
“要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2022年1月,浙江率先启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通过对执法部门、事项、资源、标准的高度综合,权责明确、指挥协同、数据共享的一体贯通,从根源再造涉企执法的模式生态,为营商环境注入源头活水。
久久为功,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探索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系列榜单中,浙江省106家企业上榜,入围企业数量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浙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营经济金名片进一步擦亮。
纾企困“一次进门,全身体检”
“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收官之年,面对“为企业减负”要求,执法队员怎样站在企业的角度,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
对于海宁市的浙江万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过去一年有种显而易见的轻松感。公司负责人王琳佳的办公桌上那本用来记录迎检安排的台历,不再像以前那样密密麻麻。
“现在总体感觉各类检查指导的次数明显减少。”王琳佳的公司位于丁桥镇钱江工业园区,主要从事投影膜、投影布等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制造研发,以前会有来自应急、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不同部门及第三方机构的上门检查。“今年镇里牵头,几个部门一起来了一次,把所有问题一次性讲清、讲透,像一次全面的‘企业体检’。总体检查指导次数减少50%以上,我们能把更多心思花在研发和生产上了。”
企业从“忙于迎检”到“全身体检”的转变背后,是海宁市充分发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成效,在全省首创的涉企行政检查“三相一就”统筹机制。
“‘三相一就’机制就好像我们的智能‘任务规划师’。”海宁市综合执法局局长何玉锋向记者介绍,在执法实践中,综合执法局按照“检查对象相同、检查内容相关、检查时长相近”这三个维度进行智能匹配,筛选出可以“合并同类项”的任务,再按照“低频就高频”的原则,将检查频次低的部门任务并入高频次部门任务中,最终生成一张跨部门、多领域协同配合的“综合查一次”任务清单。
“三相一就”精准切中企业面临的重复检查难题。海宁市应急管理局的安全生产检查和卫健局的职业卫生检查,年度重点监管对象有391家重叠,在“三相一就”的撮合下,两项原本独立的检查便可“组团”上门,实现“进一次门,查两家事”。仅2024年,海宁市入企检查次数下降15.23%,行政检查总量下降32.82%,今年以来涉企行政检查同比下降48.55%,“综合查一次”实施率74.03%。
“‘三相一就’统筹法打破传统执法中的条线、层级壁垒,大幅度减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干扰,将行政执法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效能。”何玉锋说。
如果说海宁的“三相一就”机制打造出一套精密的“统筹算法”,杭州上城区则为行政执法装上了高效智慧的“数字大脑”。
上城区行政执法统一协调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数据正在跳动。自主设计的指标监测体系,能通过“检查主体、检查对象、检查周期”三维坐标模型,计算并自动识别任务的时空重叠度,生成最优检查计划。当系统监测到区市场监管局和区应急管理局近期都对同一家企业有检查安排,便会立即组织两家单位协商,共同上门。
中心负责人介绍,这种由“大脑”统一调度的模式,实现了从源头上的“控量”。2025年以来,上城区累计开展“综合查一次”328次,推动行政检查总次数同比压降到43.17%。
“通过指挥中心的调度安排,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精细化思维,告别过去的无差别监管,实现精准的智慧治理。”杭州市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王迎军说,“通过数据融合、智能建模方式实行‘精准画像’,根据画像结果科学配置执法资源,实现无事坚决不扰,有事无时不在。”
浙江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工作机制。据统计,浙江全省范围内已梳理建立跨部门监管“一件事”102件,累计减少涉企检查39.8万户次,“综合查一次”在之江大地由“小盆景”变为尽收眼底的“好风景”。
护发展 从“刚性处罚”到“柔性服务”
江南春光,花明柳媚。午后,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商圈的“Damon精酿咖啡吧”外,几张复古的木质折叠椅和艺术遮阳伞,构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吸引着往来行人游客驻足。店主向记者坦言,这份惬意恬然的背后,是一次“没想到”的执法体验。
“摊位外摆能提升商业活力,明显提升经营效果。我们想设置特色外摆区域,吸引更多年轻客群,又怕不合规被罚,没想到‘商圈服务团’的执法队员主动上门帮我们解决问题。”店主回忆道。
针对商家的经营需求,湖滨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商圈服务团”联合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主动对接商户、实地踏勘后,批准店家外摆,还为咖啡吧的经营出谋划策。
“从方案设计到施工验收,工作人员来了三四趟,让我们少了很多顾虑。这样的服务,让我们敢投资、愿创新!”调整后,该店夜时消费营收增长30%,高峰期一座难求。
据了解,这个由执法队员、市场监管局骨干组成的“商圈服务团”,已为湖滨88、皮耶咖啡、qioqio餐饮等40余家商户提供“店招设置-装修指导-开业预检”全周期服务。通过建立“线上预约+线下跑腿”机制,店招审批时限从15天压缩至7天;创新制定“外摆负面清单”,明确12项禁止行为,激发商家依法经营的积极性,释放商业活力。
湖滨商圈的“服务专员”模式,正是“大综合一体化”改革中执法理念深刻蝶变的缩影。“监管后置,服务靠前”执法模式,让为经营主体提供有温度、有价值服务的理念,植根于每位执法人员的自觉行动中。
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为商户打造“10分钟服务圈”,3家“法到邻家”基层执法工作室落户繁闹的万达商圈、恬静的咖啡馆,将涉企服务触角延伸至“抬脚一步路”。商户可以通过“益企服”平台预约执法队员上门排查隐患,商户的查漏补缺变得“像点外卖一样快捷”。“法治沙龙”上,商户可与执法队员、驻点律师面对面,对经营中遇到的难题畅所欲言,将经营中的“烦心事”变成“好方法”。政企之间的交流不再只有冷冰冰的执法条款,更多是街坊邻里间“抬脚即达”的便利和温暖。
在嘉兴海宁的工业重镇斜桥镇,执法队创新推出的“党建+服务”模式,让政企之间的距离更近。近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接到辖区一家企业的需求申请,希望在市场、环境、消防等多领域获得指导。执法队迅速以“镇综合行政执法支部+镇工业社区支部+企业支部”党建联建形式组织服务联盟上门。“我们创新打造‘预约式指导+党建联建’模式,聚焦企业的具体需求协助,达到了更好的法治指导效果。”斜桥镇综合执法队常务副队长沈佳杰说。
如果“服务前置”是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那“包容审慎”的制度创新,则为企业成长撑起了一把伞。宁波市鄞州区首创“执法观察期”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涉案企业,给予10至60天不等的“观察期”,在此期间完成整改即可依法免于处罚。截至目前,该制度已成功适用15个案件,为企业免除罚款140余万元。
如今,浙江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首违不罚”“减轻处罚”清单制度,为千万经营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无心之失,提供了宝贵容错空间。截至目前,仅综合执法领域就编制了106项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办理轻微免罚案件1732起。
提质效 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
在“制度引领+精准服务+互动协同”的叠加效应下,一个以精准监管赋能、以柔性服务增温、以政企社共治为目标的营商环境新生态正在之江大地上开花结果。
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下应北路被称为百亿级的“汽车大道”——仅2公里街道两侧,林立着48家品牌汽车4S店。2024年,街上共销售汽车4.3万辆,销售额达115.5亿元。然而不久前,一家知名汽车销售企业却有些“烦恼”——因新车临时占用人行道、特种设备档案不全等问题,在一次检查中被亮了“黄牌”。
“按照传统执法逻辑,接踵而至的可能就是责令整改通知书乃至罚单。”车企负责人忧心忡忡。然而,在“大综合一体化”改革的全新框架下,潘火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并非“一罚了之”,而是启动了联合帮扶机制。执法人员主动牵头,协调周边的汽车产业园,通过场地租赁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该企业因场地限制导致的停车难题。问题解决后,企业的风险等级很快就从“黄色”恢复到了“绿色”,“现在不用为停车问题发愁,能安心抓经营了!”
潘火街道对下辖的48家车企实行“四色检查法”:依据信用等级、风险高低、违法次数、群众投诉四个维度,将每一家4S店精准划分为“红、黄、绿、灰”四色。绿色企业“无事不扰”,每年最多两次入户检查;黄色企业“重点跟踪”,动态调整;红色企业则“严格执法”,并加强“回头看”;灰色企业代表长期未接受检查,应尽快“上门服务”。目前,绿色企业占比已达89.6%,红色企业实现清零,监管资源被精准投放到了最需要的地方。如今,该模式在鄞州区各赋权镇街予以推广,绿色率达95%。
“‘四色检查法’的探索推行,完善了鄞州区‘全流程、全链条、全闭环’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宁波市鄞州区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陈臻说,“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做好企业的分类检查和分级管理,努力实现行政执法效能最大化、对企业活动影响最小化、服务效益最优化。”
各地各部门同步发力,浙江涉企执法奏响了和谐的“治理交响乐”。
在老旧小区密集、“六小行业”遍布的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开展的是“笑脸分级”管理。执法队为2000余家小微商户赋予“三笑脸、两笑脸、一笑脸”的动态评级。评级低的小商户会得到更集中的检查指导。一位连续四次获评“三笑脸”的店主被街道授予荣誉称号。上城区的一位餐饮店主谈及“分级分类”管理时说:“分级管理不是要给商户添麻烦,而是帮大家筑牢安全防线,让生意做得更长久、更红火。”目前,“笑脸分级”管理有效降低了20%的餐饮类投诉,并实现了餐饮店铺火灾事故“零发生”。
在杭州高新技术产业云集的滨江区,前瞻的差异化监管彰显效用。对高新企业,实施“不叫不到,随叫随到”式服务;对制造类企业,严守“管住风险,不扰运营”底线;对社会服务类企业,秉持“严格标准,主动指导”标准。基于产业属性的精细化监管,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创新活力。
精准监管的底气,源于科技赋能。在杭州市上城区彭埠街道,无人机正成为执法队员的“新同事”。针对辖区内62个在建工地,无人机每天按照预设航线进行空中巡查,对夜间违规施工、建筑垃圾乱倒等行为进行AI识别、精准取证。“过去4名队员巡查一天也未必能全覆盖,现在无人机一次巡航就能覆盖3-5个工地,效率提升3倍,人力成本降低70%以上。”执法队员介绍。这种“非现场执法”模式,补足了监管执法证据缺失的难题,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正常施工的干扰。
嘉兴海宁丁桥镇政府指导成立应急管理协会,开创“企业互查+政府指导”的新模式。协会成员企业每月开展互查,发现的隐患数量甚至比政府检查还要多。“以前是怕被查,现在是抢着让同行来‘找茬儿’,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没注意到的安全盲区。”一位企业安管员说。今年6月,丁桥镇应急管理协会共组织企业互查22家次,发现隐患问题114个,整改率达100%。
每月15日的“蓝色下午茶”政企座谈会上,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in77商场的管理方,向执法局分享经验:“我们自查发现的占道经营问题,比执法队检查多30%!”这种企业自查的模式源于湖滨街道创新的“商圈合伙人”机制,执法队将1700余家商户按业态划分为12个自治网格,每个网格推选“商户观察员”,自查效率较传统检查明显提升。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经营主体的信心和预期,在于稳定、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大综合一体化”改革中的一系列创新,将执法工作从刚性管理变为柔性服务,让政企双向奔赴,实现执法“力度”与营商“温度”的有机统一。
目前,“综合查一次”改革成果已被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推广,浙江经验已然汇聚成册。这场始于之江大地的深刻变革,激发着千万经营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为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